…但是,我們也看得到,成名歌手,對於自己的經典招牌曲,可能唱過不下數千次。有歌手告訴過我有時感覺自己都快吐了,但是,當某首歌是你的最紅代表作(或之一),你能不在一輩子的各個場合,為想聽的人表演嗎?
這就是職業藝人的真相。當他們說我愛你的時候,他面對的可能是一群面貌模糊的大眾,但歌手知道這些人是自己的「衣食父母」。他有時真情洋溢,有時不免只是強打精神,去「愛」台下這些人。一如,他有時必須說服自己、催眠自己,一次次進入那首別人想聽的歌一樣。
儘管,他可能距離最初對這首歌的感動,很遠很遠。
~節錄自 陳樂融【給「超級偶像」復活賽的真心話】
一個歌手,到底是不是都要擁有一首「那首歌」,才能夠算是成功地打入人心?
我一直不知道,這樣到底算不算好現象。
看到樂融老師的這段話,我有很多的感慨。
每一次的場合,彷彿只有那首歌,才是大家真正想聽的。
好像也只有那首歌,然後所有之前以及之後的時間全都停止了、其他的音樂也都不存在似的,大家只想聽到那首歌。
每一次的演唱,一定要直到唱到那首歌,就聽見全場的歡聲雷動。
對於這樣的一首歌,歌手恐怕是抱著又愛又恨又無奈的複雜心理吧。
一如〈我相信〉之於楊培安。
一如〈你是我的眼〉之於蕭煌奇。
一如〈死了都要愛〉之於蘇見信(然後還有培安,笑)。
因為那首歌,被大家認識。卻也是因為那首歌,一次又一次地唱著、然後,離最初對它的感動也愈來愈遠。
會不會有一天,就這樣倦怠了?
對於歌唱。
當我聽著某人唱著那首歌,然後想著「誰誰誰唱得比他還好聽」的時候,我驚覺到,我也離最初聽到它的感動,愈來愈遠了…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