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同英文標題「About Chang YU-SHENG」,這是一篇關於「ㄓㄤ ㄩˇ ㄕㄥ」的故事。
不只關於我們熟知的音樂人張雨生,同時也關於故事的主角張予笙。
或許也關於你和我。
整篇故事的起源,在2008年6月15日,結束了雨生的慶生會,跟朋友一起從雨生園下山,原本要去看九降風但錯過上映時間。
總之是在那趟下山的路上,第一次浮現了「寫一篇關於雨生的故事」的念頭。但當時也只是一個念頭,我就這樣擱著,沒有多想。
同年的8月30日,從官方舉辦的雨生紀念演唱會歸來。我突然拿起紙筆開始寫,雖然一面寫著心中卻沒有想法、完全不知道筆下的文字將會如何發展。
寫了一個段落、回頭閱讀凌亂的草稿,我才第一次窺見這個故事的全貌。
抬頭看見時鐘,正是凌晨四點。
總在凌晨四點,唯有凌晨四點。
我不知道能不能這麼說,但我是這麼相信的:
這篇故事,是雨生給我的。
原本的中文標題暫定為「那些張雨生教我的事」,後來改成「玫瑰的名字」。跟安伯托‧艾可的世界名著撞名,同時雨生的【口是心非】專輯中也有一首同名歌曲。
其中的意義,除了希望能夠以雨生的歌名來做為標題,也在於「名字」本身的重要性。
希望我能夠順利地在故事中帶出這一點。
最開始在設定這個故事的時候,是打算從「歌迷」的角度去看張雨生的車禍事故。但跟朋友討論過後我們都覺得這樣有點無趣,於是決定把主角設定成一個「其實很討厭張雨生」的角色。
至於為什麼他明明討厭張雨生還要去關心這個新聞?如何去塑造這個主角就是我最困難的功課了。
然後,明明不擅長第一人稱的寫法,但這篇小說依然是第一人稱下筆。
原本也試著要改用第三人稱,寫了幾段覺得劇情比較好鋪陳也的確更能往下推展,但味道怎麼看就是不對,最後還是改回了第一人稱,看來還是要為此磨很久...
其實在寫作的最初,這篇故事的結局就已經寫好了。難的永遠是中間的過程如何往目的地推進。
加上這種半寫實的小說,要在已經發生的既定框架中去填寫有限的空白,對我來說也是前所未有的嘗試。
但或許也就像雨生所說的,「生命的意義不是問與答,而是對於『有所追尋』的期待。」
對於這場(故事中)為期24天的旅程,我也同樣期待。
...雖然從開始下筆到現在,已經過了五年了啊...什麼時候才能順利寫完呢?
同步發表:Facebook粉絲團
留言列表